铅衣拥仁心 射线映仁术

2019-11-07 22:25 编辑: 阅读次数:

文/朱栋梁

“辛苦了,合作愉快”——这是每次艰苦的手术结束,临床介入医生和介入手术中心技师、护士的常用语。

此时是2019年3月7日凌晨2:30,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震已经从前一天的早上7:30在介入手术室待了19个小时了;李韶南副主任医师的生日祝福是一起奋战的同事们最早送上的;隔壁手术间的神经外科张昊副主任医师也刚刚结束手术,还在继续与介入技师一起分析手术影像;我们的介入护士也脱下厚重的X射线防护服,里面的洗手衣全湿透了……

在介入手术中心,每天都有这么一群医生、技师、护士,在相当于万次胸片X射线辐射的介入手术室,穿着十几斤重的铅衣连续奋战手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生的希望;射线和铅衣是这些人的“标签”,因此从事介入手术的医务人员被形象的称为“铅衣人”,他们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手术水平,还需要对抗射线和穿着铅衣的体力,一台手术下来,衣服可以直接滴出水。

做心脏介入20多年的内科副主任罗义和心血管内科主任潘宜智都有个秘密法宝——“腰封”,本来是治疗他们长期穿铅衣站立手术造成的腰椎疼痛,由于确实可以一定程度缓解颈肩和腰部的压力,逐渐成为了大家的标配。从事外周介入的介入放射科主任陈国东由于左侧手臂更多地暴露在射线下,这一侧皮肤更早地出现了粗糙和色素斑;年轻帅气的马硕一医生打趣说,有这么多的介入医生、技师、护士,今后外周的下肢静脉曲张就不愁没有患者啦。刚做完近10个小时A型夹层手术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陈海生,又出现在房缺介入封堵的手术台旁,听到陈海生主任因鼻塞发出的声音,我们知道高负荷的日夜工作让他的感冒反反复复。脑血管介入是介入手术中操作路径最远的,低着头手术时间久了,沉重的铅防护帽对颈做成的压力之大,神经内科的邓伟华副主任医师感受最深了。

介入手术中心是我院的介入手术平台,介入技师和介入护士面对的是全院的介入手术配合,与介入临床医生一样,他们也是“铅衣人”,特别是遇到急诊抢救和躁动患者,他们穿着铅衣就在距离X线球管射线辐射最强的地方,进行患者制动、协助插管、给药、心肺复苏等的工作,长期射线下工作,全科的白细胞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女性护士因体型较小,在相同铅衣负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相关病痛。介入手术中心是个具有行动力和战斗力的年轻科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统一配置DSA手术室、人员、设备、手术安排等, DSA介入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开展介入诊疗的临床科室增多了,手术的流程更畅顺了,手术配合更默契了,同时复合手术室的介入手术流程也理顺了;特别是在胸痛、脑卒中、出血的介入急诊绿色通道上,在仅有两间介入手术室的情况下,导管室的平均激活时间缩短到了20分钟以内,除手术占台外,无一例超过30分钟激活介入手术室,背后是不容易的手术协调和辛苦的深夜拖班与急诊。2018年介入手术中心共完成胸痛、脑卒中、出血等急诊患者500多例,加快了我院急诊介入手术的反应速度,助力我院整体救治水平的提高,为我院今后更高水平的评审和高水平医院的持续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

有人说把介入手术的医务人员比作蜡烛的话,那么他们就是在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时,慢慢燃烧自己的生命。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从事介入诊疗的医务人员白细胞普遍偏低且易感冒,国内外关于从事介入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研究也表明,在介入手术室(导管室)工作10年以上,患甲状腺疾病、颈部肿瘤、白内障、皮肤损害以及颈背部、膝盖、腰椎病痛等的比率都是数倍增加,但是我们明白,比穿着在身上铅衣更重的是生命的嘱托与希望。

最辛苦的瞬间,往往留不下那张照片,只有慢慢变干的汗水,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是介入手术团队最大的光荣。回首2018,经历辛苦、委屈,获得更多的是帮助、支持、成绩、友谊;2019年是我院建院120周年,让我们说声“辛苦了,合作愉快”,市一的“铅衣人”一定齐心协力、奋勇直前,重现百年老院荣光。

上一条:传递在医护间的一封特殊感谢信 下一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