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作为医生,曹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怀救世济民之心,深受病人拥戴。
外科“开山鼻祖”之一裘法祖老院士坚信:眼前的这位青年人(曹杰)前途无量、可担重任。”
生死抉择,雪中送炭
十年前的初春,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住院部里,一对来自湖南同患“尿毒症”的曹氏兄弟面临着“你死”或者“我死”的冰冷选择中。
2005年11月的一天,17岁的大儿子切菜时突然感觉头昏眼花、手脚发软。经医生检查,大儿子得的是末期尿毒症,双肾萎缩,功能不全,必须做肾移植手术才有可能生存下来。老曹赶回湖南老家,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还四处向亲戚借钱。
祸不单行,正当大儿子准备做手术时,15岁的小儿子也突然感觉头痛、恶心,结果竟与哥哥得的是同一种病——尿毒症。更让老曹揪心的是,小儿子的病也到了晚期,也必须做肾移植手术。
在哥哥顺利接受肾移植手术的那一天,弟弟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默默返回湖南老家,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降临,父母心如刀割。
时任医院副院长的曹杰得知这件事后,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在请示领导后,决定带领泌尿外科的相关医护人员用专用救护车将曹家小儿子接回医院治疗。
2006年2月12日,在春节漫天的欢乐中,曹杰带领医疗队,冒着严寒和风雨,一天一夜跑了一千多公里,从湖南衡东县偏僻的小村庄接弟弟回市一医院救治。在满身泥泞的救护车旁边,弟弟及其母亲激动得跪在曹杰面前,久久不肯起来。曹杰安慰小儿子,“费用的事不用担心,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你解决,直到把你的病治好!”
当时《广州日报》以“生死抉择”的题目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市一医院还专门为兄弟俩设立了捐款热线,来自四面八方的的捐款和问候也源源不断涌向困境中的患难兄弟,短短的一周时间已筹得善款50多万元。
经历了生死离别的一家人在市一又团聚了,两兄弟的肾移植手术都非常成功。术后,曹家兄弟每天都还要吃抗排斥药,两兄弟光吃药一个月就要花掉5000多元,还需要定期复查。
考虑到老曹一家的困难,曹杰向医院请示,请求安排相应的临时工岗位给老曹、丁大姐以及他们的小儿子。
如今,在医院工作了十年多的老曹和丁大姐,把医院当成了第二个家,甚至过年过节都主动请求值班,“曹院长是我们一家人的救命恩人,市一就是我们的家,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报答医院”。
钢筋穿腹,妙手回春
2013年10月30日中午,来自四川广安的22岁女工阿青和丈夫小林在广州南沙一个在建楼盘工地的3米高台上工作。阿青走上一堆长木条,谁知木条的一端下面是悬空的!阿青一脚下去木条翘了起来,失重跌下高台,而高台下是一些露着钢筋的水泥柱。
只见一条1米多长的钢筋从阿青的臀部插入,左腹部穿出,还有四五条钢筋穿破了她的衣裤,阿青就这么整个人被悬着“挂”了起来。“我一下就蒙了,吓死了!但我就感觉这不会要她的命,一定可以救活!”小林立马打电话到120请求援助。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请求将被钢筋贯穿身体的阿青送到总院处理。“伤者当时最大风险是伤到腹内的肠、肾、大血管等重要器官,一定要先看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曹杰回忆当时的情况,经过评估后,小青立即被转送到总院。
搭载小青的救护车到达后她就被直接推入手术室。手术室里,阿青身上插上了气管插管、监测仪管、尿管、胃管、输液管等7条管子。曹杰带领普外科、泌尿外科、创伤外科、妇产科、麻醉科等多个专科专家开始着手准备手术。
消防队用液压剪刀把小青臀部外的钢筋剪掉,又把左腹部外的钢筋剪剩10厘米,小青才终于可以平躺在手术床上。
“随意拔出钢筋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要救治这位生命危急的外伤病人,医生不仅要有过人的技术,还需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手术室的一名医生说。
手术由本身是普外科主任医师的曹杰主刀,手术室里至少同时有12名医生:手术台上有4名医生负责手术,台下医生随时待命。曹杰先在腹部钢筋出口的旁边5厘米处,开了个15厘米的口子进行探查,发现钢筋在体内除了伤到阿青的脊椎外,和大血管、大小肠、肾脏、子宫、输尿管等重要器官都只是“擦肩而过”,“奇迹”!
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位年轻的妈妈,但拔钢筋仍极具风险,曹杰凭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轻轻把阿青体内的钢筋拔出,整场手术耗时一个半小时,中间没有出现大出血情况。
阿青体内的钢筋有30厘米长。当医生拿着拔出的钢筋给手术室外的小林看,告诉他手术顺利时,小林眼里噙满感谢的泪水。
“钢筋拔出来后,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说实在话,也为曹院长捏了一把汗,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参与手术的一名同事回忆。
术后阿青只用了13天就康复,基本可以行动自如,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位年轻的妈妈得救了!出院当天,曹杰到病房去看望她还送了一束花,阿青笑着说:“死里逃生,这是她人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比结婚还高兴。”
认真笃定,不言放弃
一次,一位93岁的老人身患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肚子胀得像面鼓一样,病情危重,在辗转多家医院被判“死刑”后来到了市一医院,家属已经放弃了治疗希望,甚至已经在悄悄地准备丧事。
曹杰在仔细评估病人的病情后,仍然不肯放弃,何况老人还有较强的生存意志。跟家属仔细讲解老人的病情后,家属们并不理解,脸上也是写满了不信任。
为了赢得家属的信任,为了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曹杰组织专家会诊、设计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此外他和科室的同事们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进行仔细研究,综合分析,对诸如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并发症、出血、抗感染、心肺功能等等每个方面都进行论证和分析。
家属看到曹杰为老人做出的努力后,感动于心。后来,曹杰亲自上手术台为病人施行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硬是把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术后病人恢复得很好,家属啧啧称奇。
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曹杰看到大部分直肠癌病人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无法控制排便排气、出现泌尿功能甚至性功能障碍等,令很多患者感到自卑和痛苦。
“老师不仅想救病人的命,更想让病人在术后也能活得有尊严”,曹杰的学生杨平如是说。
有什么好的办法?他翻阅大量国内外医学文献,潜心钻研,赴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为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不断探索,困难重重,从未放弃。
2005年,曹杰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弧形切割缝合器治疗低位直肠癌取得成功,使许多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保肛”的机会,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提升了患者的生活信心。
就在去年,一位年过六旬的阿姨出现在了医院办公室的门口。她说她要来找曹杰,恰巧曹院长不在。阿姨自述:
“十年前曹杰给我做的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救了我的命,我是来感谢他的!
“他还经常宽慰我,要我遇事乐观,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姑娘呀,你一定要把我的感谢转告给他!”
很多年后,还能被他人记得,被人感谢,于医生而言,是安慰,是幸福,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