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于力身上的标签非常多,她是“中国最美女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羊城十大杰出女性”、“最受欢迎的羊城好医生”、“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广州市女优秀科技工作者”……在这些标签的后面,是一位生命的强者。
今年是于力从医的36个年头,在小儿肾脏病的领域中,她一干就是近30年,救治了许多小儿肾脏病患者。不管疾病多么难治,都会竭尽全力去救治,不管家庭经济多么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筹款。治好患者是她最大的快乐。我们一直都在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于力说:“我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我的初心是当一名好医生,把病人治好,尊重且敬畏每一个生命。因为,生命无价,责任如山”。
爱操心的“于阿姨”
她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她是荣获多项荣誉的教授,但褪去所有光环后,她只是无数患儿、家属口中那个亲切和蔼的、爱操心的“于阿姨”。
今年3月份,来自广西年仅10岁的患儿小林,经常咳血,妈妈带着他去多家医院查看,诊断出患有“ANCA相关性血管炎”,短短两个月,便已辗转几家医院入院治疗,然而却不见明显好转。小林的哥哥在五年前死于车祸,现在小林又病了,小林妈妈抱着渺茫的希望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于力主任向家属分析小孩病情的严重程度后,立马为患儿安排床位,同时也鼓励家属一定要在这关键的时刻坚强起来,与孩子并肩作战。
住院期间,患儿经历了两次抢救,在于主任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及时的积极抢救之下,渡过了难关。为治小林的病,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危机,有一次小林妈妈正在为下个星期的吃饭钱发愁时,“于阿姨”得知了,二话不说,塞了1000元给小林妈妈,小林家人当场感动落泪,连声道谢。
后面的治疗费用怎么办?看到病床上需要透析的患儿,看到天天以泪洗面的家属,“于阿姨”实在不忍心,不仅自己带头给患儿捐款,还四处呼吁大家帮助这个苦命的孩子,联合科室医务人员帮助患儿家属弄起了“轻松筹”,大家帮忙给患儿拍照、帮助家属发文,短短两三天,就在网站募集到了5万多的善款,帮助患儿得到进一步治疗。
后来患儿回来复诊,一看到于力主任,就“于阿姨、于阿姨”地叫个不停,儿科卢护长说,“于主任有操不完的心,为了小孩子的病情,一直都是住在医院附近,随叫随到,从来没有过丁点的抱怨”。
不服输的“拼命三娘”
五年前,一个肺出血合并肾衰的4岁小孩急诊入院,病情危重,在辗转多家医院被判“死刑”后来到了市一医院,家属基本放弃了治疗希望。于力主任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断出该患儿是“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需要马上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在病房马上进行了血浆置换,她组织专家会诊、设计了最佳治疗方案,使患儿转危为安度过了危险期,由于积极的诊断治疗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而针对小儿不明原因的血尿的儿童比较多,于力主任开展了血尿患儿基因检测,发现有部分肾炎病人与基因有关,已发现有30位肾炎患者为遗传型肾炎(Alport综合征),该类肾炎患者在三十岁左右会出现肾衰、耳聋、视力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于力主任发现并建立了广州地区遗传型肾炎的数据资料库。
遗传型肾炎如若提早及时发现与干预治疗可减少甚至避免患者到成年后出现肾衰、视力下降和耳聋等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她还根据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先进的科技,建立了广州地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基因突变数据资料,找出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受到儿科界同行们的认可。
儿科肾脏界的“铿锵玫瑰”
1997年的夏天,这个拼命三娘却不幸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面对死神的威胁,她没有悲观不振,而是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勇敢地与疾病作斗争,并且在治病期间及病愈后,忘我地投入工作与科研中。鉴于她的身体状况,不让她上夜班,可是她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普通医生一员,与其他主任们一起排班,承担着周六、周日、节假日值班,并带头参加扶贫医疗队到云浮下乡工作。
接受骨髓移植手术不到一年,于力又回到了实验室。那段时间,于力必须定期用药和复查骨髓情况,往往是一打完针或做完骨髓穿刺,她就深入病房获取病人的第一手资料。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衣、戴着口罩帽子的医生忙碌于儿科病房和实验室之间,可是谁又会想到,这竟是一位白血病患者。
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病房里看到她的身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半夜三更她仍在病人身边参与抢救。看到于力主任这么辛苦地付出,同事、学生都劝她不要那么“拼命”。
于力却说:“这点辛苦不算什么。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病人,我知道疾病带来的痛苦,能看到一个个病人经自己的手康复出院,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再辛苦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