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来自湖南的曹家两兄弟双双在市一医院做换肾手术。两兄弟病好后,父亲老曹、母亲丁大姐被医院收留,成为医院的员工,老曹当保安,丁大姐则做清洁工。
回想起当年的境遇,朴实的老曹说,每天把工作做好,不给领导添麻烦,就是为了报答好心人。
两兄弟不幸同患尿毒症
老曹的老家在湖南衡东县。2000年,老曹和妻子来到广州打工。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也来到广州,在一家小餐馆做杂工。
2005年11月的一天,17岁的大儿子切菜时突然感觉头昏眼花、手脚发软。他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就让弟弟把自己送到住处。也许是实在太难受了,他打电话告诉了父亲。
翌日清晨,老曹带着大儿子来到市一医院。经医生检查,大儿子得的是末期尿毒症,双肾萎缩,功能不全,必须做肾移植手术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治病得花不少钱,老曹赶回湖南老家,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还四处向亲戚借钱。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他勉强凑到了7万元。
没想到祸不单行,正当大儿子准备做手术时,离大儿子发病仅仅一个月,15岁的小儿子也突然感觉头痛、恶心。也是在市一医院做的检查,结果竟与哥哥得的是同一种病—尿毒症。更让老曹揪心的是,小儿子的病也到了晚期,也必须做肾移植手术。
如遭五雷轰顶,老曹一下子瘫坐在医院的椅子上—凑来的7万元,只够勉强支付一个人的手术费用。给谁治?老曹陷入了两难。
与妻子再三商量,夫妻俩作出了痛苦的决定:让发病早、病情发展快的大儿子先做手术。
那天,在医生办公室里,老曹将决定告诉了医生。他始终不敢抬头看小儿子的脸。一想到要让小儿子回老家“等死”,他一次次泣不成声:“都怪我这个父亲没本事……”
知道了父母的决定,15岁的小儿子没抱怨一句。离开医院的那天,他要父亲转告哥哥,不要担心他,好好养病!
2006年1月13日,市一医院为曹家大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
小儿子回到老家后,先是在当地医院疗养了一个月。由于无钱,只好出院在亲戚家借宿。
回到广州迎接“新生”
市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忘记曹家小儿子,在了解到曹家的困难后,他们将这家人的不幸告诉了广州的媒体。
2006年2月11日,《两个只能救一个》的报道登在了广州一家报纸上。曹家的故事牵动着广州市民的心,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家人,医院的捐款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还有读者直接来到病房看望曹家大儿子。
医院也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并为曹家父子设立了专用账号。医院还决定,派专用救护车把小儿子接回医院治病!
2006年2月12日,市一医院的救护车载着满身泥泞停在了湖南曹家门前。时任副院长曹杰走进曹家,拍着小儿子的肩膀说:“我们专门接你回广州治病,费用的事不用担心,广州有很多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医院领导也说了,不考虑费用问题,直到把你的病治好!”
当天下午,曹家小儿子回到了市一医院—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一家人终于又在广州团聚了。
最终,在医护人员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小儿子也做了肾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
当年5月,曹氏两兄弟出院了。考虑到曹家的困难,市一医院安排老曹和丁大姐留在医院工作,老曹做保安员,丁大姐做清洁工。没过多长时间,医院又帮老曹换了待遇相对好些的工作—在医院的洗衣房做烘干工,一个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同时兼做保安员。
现在,原来的四口之家已“壮大”成六口之家,“小儿子结婚生子了,还成了医院的保安员,被安排住在保安宿舍里,不用交房租、水电费,都是医院给解决的”,老曹说。
曹家大儿子术后回到湖南老家继续养病,两三个月就要来广州复查一次,情况还算稳定。但每天要吃两次抗排斥药,一次就要吃10多粒。一个月下来,两兄弟光吃药就要花掉5000多元。尽管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朴实的老曹说:“每天把工作做好,不给领导添麻烦,就是为了报答好心人。”
一次老曹在急诊室当班,遇到医托与病人发生纠纷,医托试图把病人拖出急诊室,他上前制止,结果头被打伤了,缝了四针。事后老曹一点没后悔:“如果发生医闹,我会站在医院这边,尽力保护医护人员。”对老曹来说,医护人员就是他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