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宏新
从省、市和医院的历史档案资料看,方便医院建院之初,择定西门外金字湾地段为建筑医院的地点,初时院址狭隘,至1920年西院房舍建立,1923-1926年政府筑城拆路,医院部分房舍被拆除,另取得通往盘福路的地段(后逐力建成东院),医院正门改向盘福路。1936年逐渐建立各病室,分成东西两大院,东为男院,有积室、行善、玉兰、宜春、婴儿楼等24处;西为女院,有吉祥、如意、真光楼等11处,中部建有礼堂、财务会计、留医挂号处等。

但这些资料只是含糊说了个大概,方便医院边界线在哪里?它的面积大概有多大?建国前后,地理位置又如何变迁?所有研究方便医院历史的人,也好像从没有论述过这一问题。我来市一医院工作后,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医院的历史档案,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任何的文字依据。
发现方便医院旧门楼
在我的记忆中,1994年,在人民北路广东广播电台(距离市一医院直线距离500米左右)基建挖地基时,发现了方便医院的门楼遗址。
接到通知后,作为医院党委书记的我当时即带上办公室和管理后勤工作的同事,前往了现场。看到了用汉白玉雕凿的门柱和写着“城西方便医院分院”的门牌清晰可见。门牌和门柱均已断开数截,平躺于地下,目测门柱和门楼有6-7米高,还是颇具气派的。当时的手机还没有拍照功能,文物保护知识也较欠缺,很遗憾当时没有拍下相关照片。
当时,同去的同事均已确认是方便医院的遗物无疑,因此,我当即决定安排人员负责把这些物件全数运回医院,堆放在现在的影像大楼和已拆的五号楼之间靠墙的位置。
1995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院征得收藏,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这块石匾记录如下:城西方便医院分院石匾长317厘米、宽100厘米、高16厘米,花岗石质,上书“城西方便医院分院”。石柱共5条,均为高560厘米、宽28厘米,方柱形,花岗石质,阴刻文字。其一:“斯地揽禧垣之胜钟灵毓秀顾大众宏开善量远创丕基”;其二:“此间当城北之冲攘往熙来看时普济芸生同登寿寓”;其三:“将此寸心明自问施药赠医庶无大过”(此柱已断开三节);其四:“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吉旦”;其五:“钟寿芝,易贤栋,杨益华、颜馥甫仝敬送”。
推测建国前方便医院的地理位置
这个门楼的发现,基本上全部回答了我的全部疑问。1949年建国前,方便医院的地理位置是这样:
南线:是现在的市一大道的北边;
北线:就是现在的东风西路;
东线:从现在内科大楼的东墙拉直线,100米左右与东风西路交接;
西线:是在过了人民北路到第一津街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时方便医院的面积就是一个从现在内科大楼算起往西到第一津街约600米,往北到东风西路约100米的长方形面积。
扣除当时的一些其他占用面积,比如当时的殡仪馆“别有天”(现在银农大厦的位置),方便医院当时的面积有约五万平方米,分为东院和西院两个区。现在的门诊大楼是原来广州市立医院的地块,只有一栋约二千平方米的楼房,1953年与方便医院合并为广州市人民医院。
“方便医院”门楼遗址的发现,表明了方便医院的原有面积,应该是把北线往北平移500米到省广播电台与方便医院的门楼连接。那么,方便医院原有的面积就应该是一个600米乘以600米的正方形面积,总面积共有36万平方米。这样,我们对120年前方便医院的地理位置就有很清晰的概念了。
当时广州城西的古城墙是从越秀山下来,穿过盘福路,进入医院的东门,穿过市一大道从5号楼、再从光孝寺的东面一直同西门口的古城墙连接,城墙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西岸就是并列的方便医院和光孝寺,光孝寺在南边,方便医院在北面。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当时清朝官府会批那么大的面积给方便医院吗?我分析的结果是完全可能的。一是这些地方是城外的土地,原来也是空地一块。二是1899年是清朝末年,清王朝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进犯要求清政府赔款,国内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内外交困的局面,面对广州的瘟疫,官府根本无法应对,既然有商会愿意出面建院应对疫病,地方官吏自然是什么条件都答应了,再说划一块地也不用官府掏钱。
为何方便医院的北线会往南移?
接着问题又来了,为何方便医院的北线会往南移500米呢?为何史料上从来没有谈及这个问题呢?分析下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如果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是政府回收,那么医院的档案、政府的档案上是一定会有记载的,只有是出于内部的原因才会没有记载。我们知道,方便医院是个慈善医院,所有医疗费用、饮食都不收费,从旧照片来看,当时的条件很差,有时候会有两个病人住一张床的情况,医院的收入全靠个人捐款(包括商人、华侨、善长等),政府是完全没有拨款的。
而随着医院的业务量加大,跟随医疗配套服务的行业也会进入医院的周边,比如住宿、殡葬业带来一系列的需求,比如殡仪馆、棺材铺等必然是向医院要求提供地皮,这种需求同医院的经济困境相结合,自然就会产生交易,这种交易对医院管理者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推测,现在金融大厦后的医国街和银农大厦前身的“别有天”也是这样形成的。这种后退是在数十年间逐步完成的,每一届的管理者都只做不说,最后就造成了现在档案史上完全没有记录的现象。
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理范围形成
建国后,1950年5月市政府派代表接管方便医院。
1953年,方便医院与广州市立医院合并为广州市人民医院。当时的市立医院几乎是紧挨着方便医院,在现在英东门诊楼这个位置,3层的小楼,用围墙围了一个院子,一楼作为市一医院传染病区,二、三楼给耳鼻喉科和眼科做病房。另外,现在的“市一大道”当时属盘福路段,是院外的车道,50年代在姚碧澄当院长期间,市政府将盘福路首段,由盘福路长庚路(即人民北路)处起至市立医院门前止这一段划为市人民医院范围,并设东西两门闸。并将市一大道封闭边线,往南移至光孝寺的北邻,中间只隔了一条彭家巷。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那方便医院的西院部分,既然建国后是存在的,为何现在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那是由于人民北路的开通,使西院与东院分开了,上世纪70年代由房管局出资在原西院(今第一津街)位置兴建了十多栋九层宿舍楼,当时分给了市一医院两栋作为宿舍,这样,西院就同市一医院分离了。
方便医院120年来地理位置的变迁,是过去从来没有人触及到的问题,我相信市一人了解这段历史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