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募善款,得到海内外华人支持

2019-11-07 23:10 编辑: 阅读次数:

每一家医院都是在过去或是辉煌、或是曲折、或是漫长、或是寒涩的的历史中走过来的。方便医院从一家民间自发开办和经营的慈善医疗机构,经历清末民国炮火动乱的年代,依然能顽强生存下来,医院的经费来自哪里?

成立之初,方便医院是地方绅商及民间自治力量自发组织起来的慈善医疗机构,其经费的主要来源于医院同人的捐助,比例虽然不大,却是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如广州七十二行中的药业的南北行、丝绸业的金丝行、土杂货业的三江行,其他民间组织如香港东华医院、广州的爱育善堂等在方便医院创建之初提供了极大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各行认捐者每年一干两有奇”。

那时候的捐助分为“基金”和“年捐”两个部分。基金为某一组织或个人成为医院同人时须缴纳的费用,为一次性费用,只需一次缴纳一定数额即可;成为医院同人后还要每年向医院缴纳一定数量的年捐,用以保持同人资格。但随着方便医院业务扩大,留医和门诊人数迅速增多,同人捐款的收入在该院所有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

在方便医院创建后,有善董捐赠的房屋田产,也有利用行善余款进行购置的产业。这些房产田舍除几处留于医院自用外,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出租,通过租金收入以充善款。根据1948年统计,医院共有房舍田地四十余处,除自用的院所房屋、义山、祠堂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出租。其中位于盘福路、西山区医国街1号和2号三处为医院的院所,商铺共计12处,房屋共计19处,田地3处,其余为佛堂、祠堂、茶亭等各处。此外,医院还拥有牛头坑、西堤坑、景泰坑、登峰路黄家庄等数处置地为医院义山,用于安葬贫病死者、传染病死者等。产业收入在和平时期所获资金比较稳定,但遇到动乱,方便医院的资产也有所流失。产业租金收入也只是占了所有收入一小部分。

方便医院开办初期,所有医疗服务一切费用免费。但随着业务逐渐扩大,医疗水平日益较高,声望日隆,有很多患者仰慕医名前来寻医问药,但又难以忍受普通门诊和普通病房的条件简陋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方便医院后来对医事服务和管理进行了改组。将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特别门诊,普通门诊的诊费、药费等项全免,不收取任何治疗费用,而特别门诊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病房分为大房和租房两种,大房留医病人床位不收取任何费用,租房则收取一定数额的租费,服务和留医环境也有较大的改善。

医院的医疗服务虽设有收费项目,但收费项目在医疗服务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小。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医院病床总数已达873张,而收费病床仅34张,其余均为免费病床。而当年留医总人数为32,652人,其中31,256人为免费留医,医药和食宿完全免费。由此可见,医院绝大部分业务属于公益慈善服务。

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相比,方便医院在争取社会捐款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收入的大部分来源都靠社会捐款。

01 公共场所设救济箱捐款

为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到院捐款,医院于院内设置募捐设施,以募集各种不定期的捐款;另外还在广州市公共场所、轮渡等地方放置捐款箱,供市民自动捐款,方便医院定期开箱取款。

02 积极发动募捐运动

每年举行一次大型募捐运动,向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分发“缘薄”,募集善款。举行活动吸收社会捐款。如开办慈善奖券、组织游艺园活动、举行体育赛事等来筹集款项。如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为扩充方便医院经费,市民邓叔裕等于广州市十一甫开办筹款游艺场,将所得门票全部拨归医院善款。当时不仅组织了各种游艺娱乐活动,还邀请了市内各书画名家当场挥毫,将其作品所卖捐送方便医院以为善款。沿门劝捐。分发缘薄募捐,医院把缘薄分发到市民手中,由市民填写缘薄内容,内中有捐款姓名、地址、数额等。制发一元运动劝募标志,分贴各地,以救济箱所在地为劝募队。

03 外地捐款,华侨华人支持

从方便医院的《光绪二十五年倡建总协理》看,方便医院在港、澳、美国旧金山、秘鲁及东南亚诸岛设常驻总理,负责救济箱等募集善款工作。每当自然灾害、战乱突然发生或经费支绌时,方便医院便组织人员前往港澳及美国、南洋各地劝捐。1931年8月,医院就曾派来锡昌、陈炯宸去美国三藩市劝捐。方便医院还在市内及港澳、南洋、美国各处遍设救济箱。

上一条:战争年代,为革命烈士追悼筑碑 下一条: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参与创办广州医学院